截止2015年底民宿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市场规模达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大陆民宿行业营业收入将达到360亿元。以下对中国民宿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010至2015年间,各地民宿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民宿数量更是几何式增长,据西湖风景名胜区民宿行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西湖景区内的民宿已达到165家,比2010年6月底的41家翻了3倍多。同样,在厦门民宿由2006年的13家扩展到2015年的1800多家。
中国客栈民宿的预订用户有50.7%在26~35岁之间,38%在18~25岁,主要集中在年轻的一代。木鸟短租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消费群体分析数据”显示,在使用其平台预订民宿的用户中,高达48%的人为月收入低于2500元的90后,同时,42%的用户收入在9000~16000元,剩余10%为中间收入群体。民宿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和低收入水平的人群,市场消费群体呈现哑铃状分布。
从2015年10月底到2016年9月底,大陆登记民宿客栈数量从42658家增加到48070家,不足一年时间内增加了5412家。另据迈点网统计,截止2015年底民宿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市场规模达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大陆民宿行业营业收入将达到360亿元。纵观大陆民宿业的发展,不管是传统的农家乐还是现代语义上的民宿,作为一种有别于城市酒店、宾馆的接待设施、经营行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理性思考。要正解认识民宿发展的特点及其行业属性,科学界定民宿的行业范畴,深入认识民宿发展的时代意义及其局限性,从而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民宿产业火热的背后,是相关政策环境在逐渐放宽。2015年10月出台的《浙江省旅游条例》,明确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兴办民宿和农家乐,并将其纳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会务等采购范围;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将这些业态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为非标准住宿经营模式提供了法律支撑;2016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推广“北京人家”模式,支持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民宿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发展无序。尚未就民宿发展出台相关规划,没有对民宿以及民宿相关旅游配套产品、设施等进行统筹谋划,民宿经济处于自我发展状态,有“遍地开花、一哄而起”的现象。由于政府缺乏合理引导,民宿分布零散,未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基本上属于村民利用自己的空房自发经营、有经济实力的人看中一个地方投资办民宿或村与企业合作投资经营民宿等三种形式。这种无序状态下建起来的民宿,多数不符合区域科学布局和合理适度发展的要求。
2、营销松散。大多数民宿品牌知名度不高,民宿经营者宣传营销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回头客”、发名片和口碑宣传。在当今这个信息资源大量涌现的互联网时代,民宿尚未搭建专门的营销平台,很少通过网络宣传推介,缺乏整体宣传营销的意识。全市尚未形成专业的组织和协会,缺少民宿行业的整体宣传效果,所以往往出现“节假日人满为患,平时关门打烊”的极端现象。
3、隐患较多。大部分民宿处于“无监管”状态,没有跟治安、消防系统联网。有的民宿为招揽生意,住宿登记不要身份证,离店不开发票。有的民宿装饰材料不符合耐火要求,消防设施配备不足,从业人员缺乏消防技能训练,存在很大的消防、治安等不安全、不稳定隐患。有的民宿建在山边、溪边,离地质灾害点近,有的民宿卫生设施差,没规范的消毒和疾病防范措施,消费投诉多。
民宿是中国消费升级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众多资本蜂拥而至。经过这几年民宿的爆发性增长,整个民宿行业已经趋于冷静,资本也开始进入,相较于“单打独斗”地去打造经营一栋民宿,选择靠谱的设计、经营团队参与众筹,集结资源,整合行业产业链,进行连横合纵的尝试不失为明智之举。以上对中国民宿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自中国报告大厅